中誉茗茶茶叶批发中心 
   
 
 




 
饮茶与虚静 您的位置:主页 > 大红袍 >
 

我国茶道审美文化的最显著特征之一,即乃虚静之美也。追溯历史,早在先秦时代,诸子百家对于虚静之说,就曾经有过种种论述,云:致虚极,守静笃,万物并作,吾以观其复……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,天地之本也……虚静之说,本是根底于道家的审美学说。虚者,即虚无之谓也。就大处来说,天地本是从虚无而来,万物本是由虚无而生。至于就小处来说,即如我国茶道审美文化中的这个虚静之美,其“虚”与“静”之间的辩证关系则亦不例外。这就是说,静乃始于虚也。有虚才有静,无虚则无静。虚静之间的辩证关系之真谛,即在于此。
  中国茶道的虚静之美,极富我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特色。比之日本“茶道四规”中所言的枯寂之美,亦称沉寂之美、静寂之美,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差异。这是因为,日本茶道文化属于禅道文化,亦即佛门文化的性质。故尔就日本茶道来说,他们在茶事操作的程式中,在茶道审美的过程中,其一招一式,一举一动,都需要表达佛门的教义并教规。这就正如日本禅师寂庵宗泽所说的那样:茶意即禅意也,因此舍掉禅之外,就没有茶意;不知道禅味的话,也就不知道茶味。这证明,日本茶道就其本质来说,它只不过是一种禅道模式。他们奉行的茶道美学,则是禅味至上主义的禅道美学,始终至虔至诚地追求充满禅道理念的枯寂之美。所以,就日本茶道来说,他们很难体悟中国茶道的虚静之美。试想,若让心界的全部空间充满宗教的教义、教规,针插不进,水泼不进。如此境况,怎能有感悟茶道的虚静之美可言呢。当然,日本茶道的宗教信仰,本是无可厚非的。这里作出两种不同性质的茶道审美文化的比较,旨在说明因两国国情的不同,因而彼此在茶道审美文化方面亦殊有差异。正视这一点,则更有利于彼此之间开展茶道文化交流,便于求同存异,取长补短。
  真正的中国茶道始于唐陆羽,陆羽(733~804年),字鸿渐,一名疾,字季疵,号竟陵子、桑苎翁、东冈子、东园先生、茶山御使,世称陆文学。唐复州竟陵(今湖北省天门市)人,一生嗜茶,精于茶道,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《茶经》闻名于世,对中国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,被誉为“茶仙”,奉为“茶圣”,祀为“茶神”。 陆羽是第一个系统地介绍茶叶的种植、分类、茶叶采摘加工以及后期的烹、炮、碾、压、煮、筛等茶叶成品制作工艺。讲究一水二茶叶三烹茶过程,包括烹茶人与饮茶人的心境的冲虚和宁静。陆羽提出,饮茶的过程:“实于心而静于体,虚于物而注于茶。饮茶即有三个过程,一目睹其色二闻其香三品其味。再而茶入心窃,得五蕴之和合,化为灵虚之气,出于七窃之外。人如得神矣。”这实际上已经提出一整套完整的饮茶仪轨和程式。他在唐宫室里任茶侍应的不长时间里,给唐王室提供并指导制作了一整套的茶艺器具,部分茶艺器具在法门寺地宫文物出土时发现,多为铜器镏金,精美绝伦,令观者惊叹不已!
  陆羽所提倡的饮茶之道,实际上是一种道教的养生哲学。“致虚极,守静笃”正是道家修身的不二法门,饮茶前,饮者需放下心内心外的烦恼和疲惫,却体外之累,虚其心、平其气,然后才会进茶有空灵之境,渐品渐静,终致如无物之境,此时,天地与身心合而为一,吐纳大荒之纯罡,俯仰之间,万物皆在体外,万物皆在胸中。心静而体静,体静则疲消。此诚为茶之真谛。

<< 返回
 
  返回首页 | 关于我们 | 网站地图 | 合作伙伴 | 友情链接 | 收藏本站 |
© 2009 中誉茗茶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004668号
中誉茗茶